下面主要探讨材料、结构及表面处理等方面的措施。
1.选择匹配性能良好的材料
就减少磨损而言,作为活塞环的材料,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耐磨性和贮油性。一般来说,必然是第一道气环比其它环磨损较多,因此,特别有必要使用善于保持油膜而不被破坏的材料。具有石墨组织的铸铁之所以受到重视,其原因之一就是它具有良好的贮油性和耐磨性。
为进一步提高活塞环的耐磨性,可在铸铁中加入不同种类和含量的合金元素,例如现在发动机普遍采用的铬钼铜合金铸铁环,在耐磨性和贮油性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优点。
总之,
活塞环所用材料最好是能形成合理的软基体加硬质相的耐磨结构,使活塞环在初期磨合时易于磨损,磨合后又难于磨损。
另外,与活塞环相配合汽缸的材质对活塞环的磨损也有很大影响。一般来说,配磨材料的硬度差为零时磨损最小,随着硬度差增大,磨损也随之增大。但是,在选材的同时,最好是在两个零件都有最长寿命的前提下,使活塞环比汽缸更早达到磨损极限,这是因为更换活塞环比更换汽缸套较经济和容易。
对于磨料磨损,除考虑硬度外,还必须考虑活塞环材料的弹性影响,韧性强的材料难磨损,抗磨性也高。
2.结构形状改进
几十年来,国内外对
活塞环的结构提出了许多改进,而将第一道气环改成桶面环的成效最显著。因为,桶面环有一系列的优点,就磨损而言,桶面环不管向上还是向下运动,润滑油均能靠油楔作用把环浮起,保证良好的润滑。另外桶面环还能避免棱缘负荷。目前,在强化柴油机中已普遍采用桶面环作为第一道环,其他类型的柴油机中也较普遍地采用了桶面环。
至于油环,国内外现在普遍采用的内撑螺旋弹簧铸铁油环具有很大的优点,这种油环本身挠性很好,对变形后的汽缸套有极好的适应性,从而可以保持良好的润滑,减少磨损。
为减少活塞环的磨损,对活塞环组的断面结构形状要进行合理的搭配,保持良好的密封和润滑油膜。
另外,为减少
活塞环的磨损,对汽缸套和活塞的结构要进行合理的设计,如斯太尔WD615发动机汽缸套采用平台网纹结构,在磨合过程中,汽缸套和活塞环的接触面积减少,能保持液体润滑,磨损量极小;再者,网纹起贮油槽作用,提高了汽缸套保持润滑油的能力,因此,对减少活塞环和汽缸套的磨损十分有利。现在发动机普遍采用了这种汽缸套结构形状。为减少活塞环上下端面的磨损,活塞环和环槽的端面要保持适当的间隙,以避免过大的冲击负荷。另外,在活塞上环槽镶嵌耐磨奥氏体铸铁衬圈,也可以减少上下端面的磨损,但这种方法除特殊情况外没必要全面推广。因它的工艺较难掌握,成本也较高。
3.表面处理
能比较明显减少活塞环磨损的方法是进行表面处理。现在采用的表面处理方法很多,就其作用而言,可归纳为以下三大类:
*提高表面硬度以减少磨料磨损。即在环的工作表面上形成一种非常硬的金属层,使松软的铸铁磨料不易嵌入其表面,提高环的耐磨性。现在最广泛采用的是松孔镀铬,不仅镀铬层硬度很高(HV800~1000),摩擦系数很小,而且松孔镀铬层具有良好的贮油结构,因此能显著提高活塞环的耐磨性。另外,镀铬成本低,稳定性好,在大多数情况下均具有较好使用性能。因此,现代汽车发动机的第一道环都使用镀铬环,而油环也几乎百分之百使用镀铬环。实践证明,
活塞环镀铬后,不仅其本身的磨损小,而且其它没有镀铬的活塞环和缸套磨损也小。
对高速或强化发动机来说,其活塞环不仅要外圆表面镀铬,而且上下端面也要镀铬,减少端面磨损,所有环组外园面最好全部镀铬,以减少整个活塞环组的磨损。
*改善活塞环工作表面的贮油能力和抗熔着能力以防熔着磨损。活塞环工作表面上的润滑油膜在高温下被破坏,有时会形成干摩擦,如果在活塞环表面施加一层具有贮存机油及抗熔着的表面覆层,则能减少熔着磨损,提高环的抗拉缸能力。活塞环喷钼就具有极高的抗熔着磨损能力。一方面由于喷钼层是多孔组织的贮油结构覆层;另一方面钼的熔点比较高(2630℃),干摩擦时仍能有效地工作。在这种情况下,喷钼环比镀铬环有更高的抗熔着能力。如R4100型柴油机,开始时采用镀铬环,发现活塞环拉缸,采用喷钼环后基本上解决了该问题。但喷钼环耐磨料磨损能力比镀铬环差,另外,喷钼环成本较高且结构强度难以稳定。因此除非十分需要喷钼外,最好采用镀铬。
*改善初期磨合的表面处理。这种表面处理是在活塞环表面覆盖一层适当软度、富有弹性的易损物质,使环与汽缸套突出部分相接触而加速磨损,从而缩短磨合期,使环良好地进入稳定的工作状态。目前较普遍采用的是磷化处理。在活塞环表面上形成一种质地柔软、易于磨损的磷化膜,由于磷化处理所需设备简单、操作方便、成本低、效率高,所以在小型发动机的活塞环工艺上普遍采用。另外,镀锡和氧化处理也可改善初期磨合。
在
活塞环表面处理中,镀铬和喷钼是最普遍采用的方法。另外,根据发动机种类、结构、用途及工况不同也有采用其他的表面处理方法的,如软氮化处理、硫化处理、填充四氧化三铁等。
活塞环的磨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现象,形成因素很多,而且往往复杂交织在一起,因此,在解决活塞环磨损问题时,必须全面分析各种因素,以便在设计、材料、制造工艺、表面处理和润滑剂等方面合理安排,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。
(中国工程机械动力部件网)